本申請涉及車輛控制器,具體涉及一種車輛控制器、動力總成以及車輛。
背景技術:
1、車輛中通常設有車輛控制器,車輛控制器用于控制車輛的電機工作。
2、在相關技術中,車輛控制器內(nèi)的功能器件多設置于同一殼體內(nèi),這種高度集成的設計方式雖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優(yōu)化車輛控制器的空間體積,提高車輛控制器的空間利用率,但一旦車輛控制器發(fā)生故障,維修人員也往往難以迅速且有效地定位到具體的故障點,進而延誤檢修時間,留下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xiàn)思路
1、本申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車輛控制器、動力總成以及車輛,旨在解決相關技術中,車輛控制器問題。
2、為實現(xiàn)本申請的目的,第一方面,本申請?zhí)峁┝艘环N車輛控制器,所述車輛控制器包括供電單元、驅動單元、控制單元以及沿第一方向依次層疊的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
3、所述控制單元設于所述第一殼體,所述驅動單元設于所述第二殼體,所述供電單元設于所述第三殼體,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單元電連接,所述驅動單元與所述控制單元電連接。
4、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三殼體可拆卸連接。
5、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蓋體,所述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第三殼體與所述蓋體構成所述車輛控制器的殼體。
6、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供電單元包括動力銅排和電容,電容包括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所述動力銅排包括第一動力銅排和第二動力銅排,所述第一動力銅排的第一端用于與動力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一動力銅排的第二端與所述驅動單元的正極電連接;
7、所述第二動力銅排的第一端用于與動力電池的負極電連接,所述第二動力銅排的第二端與所述驅動單元的負極電連接;
8、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動力銅排電連接,所述第一電容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一端電連接并接地;
9、所述第二電容的第二端與所述第二動力銅排電連接。
10、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第三電容,所述第三電容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動力銅排電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動力銅排電連接。
11、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供電單元還包括磁環(huán),所述磁環(huán)套設于所述動力銅排。
12、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磁環(huán)包括第一磁環(huán)和第二磁環(huán),所述第一磁環(huán)和所述第二磁環(huán)間隔設置,且至少存在一個所述第一電容、一個所述第二電容以及一個所述第三電容設于所述第一磁環(huán)和所述第二磁環(huán)之間。
13、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供電單元還包括驅動銅排,所述驅動銅排包括第一驅動銅排和第二驅動銅排;
14、所述第一驅動銅排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動力銅排電連接,所述第一驅動銅排的第二端與所述驅動單元的正極電連接;
15、所述第二驅動銅排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動力銅排電連接,所述第二驅動銅排的第二端與所述驅動單元的負極電連接。
16、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第一驅動銅排和所述第二驅動銅排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
17、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驅動單元包括驅動芯片和升壓電感,所述驅動芯片的正極與所述第一驅動銅排電連接,所述驅動芯片的負極與所述第二驅動銅排電連接;所述升壓電感與所述驅動芯片電連接;
18、所述供電單元還包括升壓電容和升壓銅排,所述升壓電容的第一端與所述動力銅排電連接,所述升壓電容的第二端通過所述升壓銅排與所述升壓電感電連接。
19、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第二殼體形成有冷卻流道,所述冷卻流道用于供冷卻液流通;
20、所述驅動芯片和升壓電感設于所述冷卻流道上方。
21、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第一導熱墊,所述第一導熱墊一側與所述冷卻流道的外壁面相接觸,另一側與所述升壓電感相接觸。
22、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第二導熱墊,所述第二導熱墊一側與所述升壓電感相接觸,另一側與所述第一殼體相接觸。
23、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驅動單元還包括三相銅排和第三磁環(huán),所述三相銅排一端與所述驅動芯片電連接,另一端用于與電機的三相線電連接;
24、所述第三磁環(huán)套設于所述三相銅排外側。
25、在一種可能的實現(xiàn)方式中,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控制板和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集成于所述控制板上;
26、所述控制板與所述驅動單元電連接。
27、第二方面,本申請還提出了一種動力總成,所述動力總成包括車輛控制器,所述車輛控制器包括供電單元、驅動單元、控制單元以及沿第一方向依次層疊的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
28、所述控制單元設于所述第一殼體,所述驅動單元設于所述第二殼體,所述供電單元設于所述第三殼體,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單元電連接,所述驅動單元與所述控制單元電連接。
29、第三方面,本申請還提出了一種車輛,所述車輛包括動力總成,所述動力總成包括車輛控制器,所述車輛控制器包括供電單元、驅動單元、控制單元以及沿第一方向依次層疊的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
30、所述控制單元設于所述第一殼體,所述驅動單元設于所述第二殼體,所述供電單元設于所述第三殼體,所述供電單元與所述驅動單元電連接,所述驅動單元與所述控制單元電連接。
31、本申請技術方案依照功能的不同,將車輛控制器內(nèi)的零部件劃分為控制單元、驅動單元以及供電單元三個部分,并將裝載有控制單元的第一殼體、裝載有驅動單元的第二殼體以及裝載有供電單元的第三殼體沿第一方向依次層疊設置。維護人員在對車輛控制器進行檢修時,只需根據(jù)相應的檢修內(nèi)容,定位至相對應的功能層,即可實現(xiàn)對于車輛控制器的檢修。如此,以降低車輛控制器的維護難度,降低車輛控制器的維護成本。
1.一種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供電單元、驅動單元、控制單元以及沿第一方向依次層疊的第一殼體、第二殼體及第三殼體;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殼體與所述第二殼體可拆卸連接,所述第二殼體與所述第三殼體可拆卸連接。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蓋體,所述第一殼體、第二殼體、第三殼體與所述蓋體構成所述車輛控制器的殼體。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電單元包括動力銅排和電容,電容包括第一電容和第二電容,所述動力銅排包括第一動力銅排和第二動力銅排,所述第一動力銅排的第一端用于與動力電池的正極電連接,所述第一動力銅排的第二端與所述驅動單元的正極電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第三電容,所述第三電容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一動力銅排電連接,另一端與所述第二動力銅排電連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電單元還包括磁環(huán),所述磁環(huán)套設于所述動力銅排。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磁環(huán)包括第一磁環(huán)和第二磁環(huán),所述第一磁環(huán)和所述第二磁環(huán)間隔設置,且至少存在一個所述第一電容、一個所述第二電容以及一個所述第三電容設于所述第一磁環(huán)和所述第二磁環(huán)之間。
8.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供電單元還包括驅動銅排,所述驅動銅排包括第一驅動銅排和第二驅動銅排;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驅動銅排和所述第二驅動銅排沿第二方向間隔設置。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單元包括驅動芯片和升壓電感,所述驅動芯片的正極與所述第一驅動銅排電連接,所述驅動芯片的負極與所述第二驅動銅排電連接;所述升壓電感與所述驅動芯片電連接;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殼體形成有冷卻流道,所述冷卻流道用于供冷卻液流通;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第一導熱墊,所述第一導熱墊一側與所述冷卻流道的外壁面相接觸,另一側與所述升壓電感相接觸。
13.如權利要求10-12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第二導熱墊,所述第二導熱墊一側與所述升壓電感相接觸,另一側與所述第一殼體相接觸。
14.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驅動單元還包括三相銅排和第三磁環(huán),所述三相銅排一端與所述驅動芯片電連接,另一端用于與電機的三相線電連接;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控制器還包括安裝座,所述三相銅排安裝于所述安裝座;所述安裝座設有安裝槽;
16.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車輛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單元包括控制板和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集成于所述控制板上;
17.一種動力總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16任意一項所述的車輛控制器。
18.一種車輛,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權利要求17所述的動力總成。